当前位置:首页 > 话说广州 > 广州典故

中国最早的近代公园出现在广州沙面

发布时间:2018-01-05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史上的那些个第一。

岭南园林是中国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它是多样的物种,优美的山水,富裕的生活,静雅的审美综合而成的瑰宝。岭南园林的历史很悠久,在广州,秦末汉初有南越宫苑,三国有虞翻诃林,唐有郑从谠荔园,南汉有九曜园,南宋有萝坑精舍,明末有东皋别业,清有余荫山房、南墅、秋江池馆、海山仙馆。此外不要忘了,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金奖的园林——芳华园,就是广州园林的杰作。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另外两座出现在广州的园林——英国花园和美国花园,它们是中国近代公园的起始。


从河对岸远看十三行


1822年十三行大火 成了英国花园出现的契机

建筑学者彭长歆指出,过去一般认为,清同治七年(1868)落成的、位于上海外滩北端、英美公共租界南侧的公家花园为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公园。但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之间,广州十三行英国商馆和美国商馆前的珠江河滩上也曾出现过两处相连的、由在粤西方商人共同使用的园林,即“美国花园(American Garden)”和“英国花园(English Garden)”,它们才应该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西式公园。他还特别强调:“十三行美国花园、英国花园的创建是19世纪中期全球性公园建造活动的一部分,与后来的香港兵头花园、上海外滩花园一样,是世界公园建造史无法罔顾的重要环节。”

康熙三十八年(1699),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先在广州城外预设地点设立商馆,随后,法国、美国、普鲁士、西班牙、瑞典、丹麦等10余家外国商行陆续入驻,俗称十三行。早期十三行除了美国馆前的广场稍大外,其他部分不足以满足大量的人流聚集,更谈不上闲情逸致地散步。根据清政府陆续出台的一系列规定,外国人到广东只能居住行商馆内,也不能携妻女入馆。为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并避免西人入城,清政府准许“惟每月初八、十八、廿八三日,准其前赴海幢寺、花地闲游散解”,也即把海幢寺一带开辟为外国人的有限开放的休闲区。中国行商利用了这一规定,在海幢寺周边的河南地带及花地建造了许多私家花园,包括河南潘家花园、伍家花园,花地馥荫园等,并通过周期性地举办游园会,为十三行西方商人提供消遣、娱乐。

十三行前广场最初为滩涂。随着常年淤积及商人们有意地拓展,十三行前广场逐渐成形,其功能主要用于临时堆放货物,后来沿珠江河岸种了几株供遮荫的大树。由于来华西人渐多,而十三行沿江居住地带狭窄,使他们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比如以西洋式风格建房,举办西式宴会、音乐会、划船比赛等社交活动,不时造访中国行商的花园等。1822年十三行大火,区域内遭到巨大破坏。在清理了火灾垃圾后,英国人在商馆前建造了一个面积约0.63公顷的私家花园。但此时英国花园尚属于英国馆独有,不是公共花园。


美国埃塞克斯博物馆所藏外销画上的美国花园景象


业余设计师设计建造的“广州公共花园”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十三行开始经历由纯粹商馆区向西式社区的过渡。其结构、规划和功能都与前大不相同。1842年前后,美国花园开始建造,其范围北以十三行前的道路为界,西至靖远街,东至新豆栏街,南临珠江,面积为1.2公顷。美国人讷伊和沃伦·德兰诺最早动手在这一区域内整治了道路,并种上了树,当时十三行最大的美资贸易公司的老板伊萨克·布尔,则担任了花园的规划设计及建造和督建。他布置了8组大型圆形花坛,其他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及扇形花坛分布在圆形花坛之间及广场的四角,条形石凳则散布在花园各处。花园四边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围墙,向西侧靖远街和东侧新豆栏街为实体封闭围墙,面向珠江和商馆则采用了通透的栅栏,并设有门扇可供进出,还设有埠头。

1843年英国商人与十三行的怡和、广利、同孚等行商签订租地草案,并租借了西面的新豆栏巷,废除了长期分隔十三行前广场的公共通道,英国馆前广场得以与美国花园连成一片。经过系统整治和建设后,由美国花园和新改造的英国花园共同组成的“广州公共花园”正式成型。

学者江滢河指出,根据现有的文字和图像资料,“我们可以看到逐步建造和扩展出来的广州公共花园,以草地、绿树、花卉为其主要景观,辅以规整的小径,给人以视野开阔、舒适明朗的感觉,迥异于狭小、精巧的中国官私园林,具有西式公园的重要属性,即公共性、公众性与休闲性。这些特征是与西方工业化后空间的发展及人们在被制约后寻求放松、休闲等观念相联系的。19世纪休闲观念在欧美社会尚属新潮,广州口岸出现的西式花园就体现了这种时尚,尽管并没有立刻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但不能不说广州在这方面的确与世界同步了。”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侵略行动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12月15日民众焚毁了十三行商馆区,广州公共花园也消失在大火中。

沙面出现的广州公共花园即使放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最早的公共公园之列。彭长歆指出,英国直到1833年公共步道特别委员会成立后才开始研究建立完全对公众开放的公园的可能性。美国直到1856年才拥有北美第一个专门修建的公共花园——纽约中央公园。这样看来,这些英国、美国商人在遥远的广州一处人造小岛上的“业余”造园举动,无意中具有了书写历史的价值。


沙面外景。(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伟浓)


西式空间布局和岭南本土植物的交融

1849年美国商人罗伯特·福士在给妻子信中说: “每天晚上8点到10点,在花园里散步都非常舒心……花园里种植了差不多1000棵树和灌木,排列优雅,花园里有贝壳铺就的小径有20英尺宽,透水性很好,下雨后半小时就干了。每年有10 个月时间树木都枝繁叶茂,大多有20到30 英尺高”。

彭长歆等学者指出,十三行美国花园、英国花园的植物配置展现了19世纪西方人对华南地区植物的高度熟悉。从布尔设计的美国花园可以看到,各种乔木、灌木被有序地搭配以确保花坛中植物景观的层次、形态和色彩,以及良好生长所需要的空间。

1844年,在中西植物交流史上极为重要的英国“植物猎人”福琼被伦敦皇家园艺学会派到广州,收集研究中国植物。他对花园非常推崇,说里面种植着很多中国南部土生土长的灌木和树。时人记载:“到了晚上,美国花园里到处是欧洲人在聚集,他们来这里主要是想吹吹风……年轻的商人戴着黄色手套,公司职员们戴着白色围巾。他们冷静而拘谨的举止跟环境很相称。”

广州是珠三角地区花卉、苗木种植与贸易的集散地。彭长歆指出,十三行对岸的花地在中西园艺交流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广州观赏植物的传统培育场地,花地的苗圃定期为商馆提供花卉,并周期性地举办花市,而广州行商的花园也为西方植物学家采集中国植物样本提供了方便。得益于长期华南植物的研究,并在本地花匠的帮助下,十三行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大量采用本地植物。从有关该时期美国花园、英国花园的外销画中,可以辨认出的植物包括樟树、荔枝、扁桃、秋枫、含笑等常绿植物,木棉、紫薇、柳树、玉兰、鱼木、菩提榕、枫香等落叶植物,以及竹类、杨桃、大红花、月季、灰莉、芭蕉等本地常用观赏性植物。西方式的公共空间布局和华南本土植物栽培的配合,使公园有了别样的美丽。  


文、图(除署名外)/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资料据《中国近代公园之始——广州十三行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鸦片战争后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西式花园》《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