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说广州 > 广州典故

清平市场 那属于广州的本草香

发布时间:2018-02-05     来源:广州日报

“得清平一铺一世无忧”,这是流传在广州老西关的一句俗语。此处的“清平”,指的就是清平市场。还有一句话可为之参照:“银行比米铺多,中药铺比银行多,中药摊比中药铺多”,点出了以清平市场为代表的中药材批发市场显赫的江湖地位。

1979年3月,清平农副产品市场正式成立。很快,其中的清平中药材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南中国最大的中药材特别是贵细滋补性中药材的集散地和进出口贸易中心。它也是全国开办最早、唯一位于大都市中心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十里之间,惟闻香麝”

广州所在的岭南地区,是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岭南医药文化。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陈列着从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铜杵、铁杵和铜臼等捣药工具,以及辰砂、铅粒、硫磺、沉香、没药等中药。这是目前已知的广东地区最早的和“药”有关的历史资料。五代时期的药物学家李珣,撰写了一部本草学巨著《海药本草》,专门记载从广州输入的海外药物,被《本草纲目》引用不下百次,也表明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海外药物输入的主要港口和集散地。

据研究者陈超志等人的说法,清平药材市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晚清开放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之时,“东临垄断对外贸易的十三行,南对赫赫有名的租界沙面岛,得地利之便的清平药材市场应运而生”。此处位于明清城墙西门外之南,原本就是药材摊档聚集之地。清朝诗人樊增祥在《西溪泛舟记》中有“十里之间,惟闻香麝”的描述,可知当时规模之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总体动荡,但清平路一带由于和沙面租界相邻,商业依旧发达昌盛。“清平药材市场”这个名字虽然还没有单独成形,但中成药制造业已经开始由工商不分走向专业发展。桨栏路、十三行、杉木栏等商业街聚集了数十间中成药铺,往往采用前店后场的形式经营。前卖熟药,后供加工。商业网络进一步发展。

还有一个有利条件是,当时清平路一带的道路系统已经形成,地块的边界和组合形态也趋于稳定,为建立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架构。

所以,后来清平市场的出现,实际是在合适的经济环境下市场自然发育的结果。

繁荣市场背后的辉煌历史

对于很多人来说,清平市场里五花八门的中药材,就像一座喧闹、热烈的自然博物馆。从很早起,这里就成为了那些乐于寻找一些独特体验的游客的必到之地,但其意义远不止此。它是广州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坚持市场化建设的成功样板,1984年成为广州市对外开放的接待单位之一。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都曾到此参观。

清平药材市场于1979年3月开始正式营运,据陈超志等人的资料,建场开始先集中在清平路南端的露天摊位。之后陆续延伸到街区内部,继而是清平路中、北段,1980年扩展到梯云路,形成一个十字形的长街市场。铺位之间最初以铁栅栏等为间隔,面积都很小。刚开始摊档不过五六十个,后急剧增加到近两千档。宽度不足6米的清平路,居然可以排开4排档口。许多档口不过1平方米左右,一直延伸开去,将马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生意太好,清平药材市场的总长度很快增加到1公里左右,占地面积扩展到6000平方米。

作为全国最著名、最重要的中药材市场之一,清平药材市场是“广药”辉煌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见证者。2016年4月,广东成了中国第一个立法保护“道地药材”的省份。在清平市场,我们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道地药材”是中药之宝。讲起它,不能不提“川、广、云、贵”四大产区,也绕不开巴戟天、广地龙、橘红、高良姜、金钱白花蛇、砂仁、佛手、广陈皮、沉香、广藿香这“十大广药”。广藿香最早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引入中国,是 “藿香正气丸”“抗病毒口服液”等3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被历代医家视为暑湿时令之要药。广州近郊石牌、棠下等地原是广藿香的主要产地,称“石牌藿香” (牌香),素来被认为品质最优。

两广地区常用的保肝祛湿良药鸡骨草,来源于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最早发现在广州白云山。檀香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疾病、支气管炎、黏膜炎、抑郁失眠等疾病。天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及太平洋的一些群岛。1962年,华南植物园首次从印尼引种檀香成功,并在湛江、广州扩大种植面积,克服了大规模种植的各种技术障碍,广东成了全国檀香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

许多老牌药厂由此诞生

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史,是一部严谨、审慎、勇敢、精微地利用大自然天赋的历史。每一种药材、制法、疗法的发现,都是无数人心血的结晶。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内长约100米的“岭南名医壁”上,葛洪、刘昉、释继洪、何克谏、何梦瑶、朱沛文、邱熺、罗汝兰、陈伯坛、黄省三“历代十大名医”,是岭南医药文化的骄傲。公元306年,岭南医史开山之祖、东晋道学医药学家葛洪在白云山使用九节菖蒲、红脚艾、青蒿等岭南特产中药治疗疫疠、疟疾,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医药记录,最出名的即为启发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青蒿治疟之法。

广东中成药生产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广州长期作为贸易中心和南方都会的地位,造就了众多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药企:陈李济药业、中一药业、敬修堂药业、王老吉药业、潘高寿药业。其中陈李济以417年的历史,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正在运营的制药厂。它们中的许多,都是从清平路这一带的老市场里成长起来的。

1600年,南海县人陈体全乘船回广州,不慎将货银遗落在船上,被同船的李升佐捡到。他在码头等了很多天,终于等到陈体全,物归原主。李升佐颇通医道,在广州开着一家中草药店。陈体全感佩之余,拿出一半的遗银作为投资,于是有了“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的“陈李济”。它也是中国技术与资本合作的股份制公司的最早雏形。陈李济创造的蜡壳药丸,研制的乌鸡白凤丸、壮腰健肾丸等古方正药,一直延续至今。

1890年,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开了一间药铺,这就是后来的“潘高寿”。上世纪20年代,潘百世第四子潘郁生尝试将川贝母和桔梗、枇杷叶一起熬炼,并吸取了西药制剂方法,在药液里加入香料和糖浆,创制出中国首个中成药治咳糖浆剂。

地道广州人,几乎个个懂食补,人人擅煲汤。“王老吉”凉茶,也超越了可口可乐成了中国销量最高的饮料。有人说,广州城市的味道,是煲汤时的中草药香,就像巴黎的香水、孟买的咖喱、墨西哥城的龙舌兰。如果你想体味这城市味道的丰富层次,请到清平市场去走一走吧。